立身国学移动版

 
当前位置:主页 > 礼仪 > 正文

中国古代婚姻礼俗之其他婚仪

时间:2019-12-29 23:47     来源:中国文化小百科     作者:王炜民      点击: 次    
字体: [ ]
导语:周代婚仪六礼虽然成为婚姻嫁娶的蓝本,但后世又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变更。

 

  周代婚仪六礼虽然成为婚姻嫁娶的蓝本,但后世又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变更。

  到东汉时,婚礼仪式已大多不能严格遵守六礼。一方面,是统治阶级奢侈豪华,日益讲求财物的丰盛,百官仅纳采就要用玄纁、羊、雁、清酒、白酒、粳米、稷米等30种礼物。另一方面,民间嫁娶由于战乱和贫困,经常草草成亲,实际已无仪式可言。正如《通典》卷五九所载,“以纱縠〔hu 胡〕蒙女首,而夫氏发(揭开)之,因拜舅姑,便成妇道。”婚礼仅仅是用巾帕将新娘头脸蒙住,新郎揭开,再拜见公婆,即已成婚,确实太简单了。但这一蒙头成亲的形式却被后世沿用,通常娶亲时新娘用红帕盖头,进洞房后才由新郎掀开。由于古代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,往往揭开盖头之时新婚夫妇方互识真面目,因此也演出许多婚姻悲剧。《红楼梦》中宝玉结婚那场偷梁换柱的把戏,正是在这块三尺见方的盖头巾下面演就的。

 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,战乱迭起,儒学礼教受到很大冲击。至隋唐一统天下,礼仪才重又兴旺,但也多有变革。唐宋时期曾以政府名义提出简化六礼。宋代规定:“士庶人婚礼,并问名于纳采,并请期于纳成”(《宋史·礼志》),只保留纳采、纳吉、纳成(即纳征)与亲迎四个程序。但是在具体仪节上却有所发展,程式更为繁杂,增加了许多新的婚姻礼仪风俗。

  首先,出现了相亲的婚俗,即男家要相看媳妇。宋代一般是男家择日备酒礼,派一位女性亲人为代表到女家相亲。也有的双方家长带着子女在园圃或湖舫等场所,两亲相见。如新人中意,便在姑娘发髻上插入金钗,叫做“插钗”;若不中意,则送女家彩缎一匹,谓之“压惊”。

  其次,迎亲前一日或数日,男家要送些冠帔〔pei配〕、花粉之类的物品供女方打扮用,称为“催妆”。唐宋时还盛行以诗乐催妆,故留下许多催妆诗,对这一风俗进行了具体的描述。如唐代徐安期的《催妆诗》云:“传闻烛下调红粉,明镜台前作好春。不须满面浑妆却,留着双眉待画人。”把新娘坐在花烛前,面对明镜,小心翼翼地化妆的情景描绘得真真切切。同时,女家也要派人带着帐幔、被褥之类的东西把新房装饰一新,谓之“铺房”。

  再次,娶亲的花车到宋代已逐步被花轿所代替,并为后世沿用。花轿抬到男家院门口,有人拦着要吉利钱,讨喜酒吃,称为“拦门”。此时男家要以布袋或毡、席等铺地,让新娘踏着入门,称为“传席”,其意谓不履贫(平)地。有的将走过的布袋或毡、席不断传至前面,取“传宗接代”之意,故又称“传代”。唐代白居易曾写有《春深娶妇家》一诗,描述此事:“何处春深好,春深嫁女家。青衣传毡褥,锦绣一条斜。”新娘下轿进门时,还有人手拿花斗,盛上谷物、豆子、铜钱、彩果、草节等,一边念咒文一边望门而撒,小孩们争着拾取,称为“撒谷豆”。据说这是为了赶走守在门口的青羊、乌鸡、青牛等三煞神,以求吉利太平。此种仪式汉代即已出现,但唐宋时期方形成风俗。与撒谷豆类似,后来有的地区流行撒草作歌的礼俗。新娘下轿时,有专人一面撒草节一面唱歌:“今日新人远降来,喜神福神两边排,开门两厢皆为吉,今请新人下轿来。”然后递给新娘一个花瓶,撒草人又唱到:“花瓶本是圣人留,轩辕黄帝起根由,今日落在新人手,富贵荣华万万秋。”在新娘进院前行时,撒草人紧跟其后,随路边撒草边歌曰:“一撒如花似锦,二撒金玉满堂,三撒咸亨庆会,四撒华阁兰堂,五撒夫命富贵,六撒永远吉昌,七撒安康福寿,八撒子孙兴旺,九撒凶神远避,十撒八大吉祥。”接着,新娘还要在内室门坎上“跨马鞍”,鞍与安同音,这一仪节包含有平安的寓意。另外,有的地区新郎当晚还要身穿绿色公服,头戴簪上花和胜(头饰)的幞〔fu服〕头,在中堂登上一只置于榻上的椅子、称为“上高座”。然后在饮过媒人、姨、姑等人的酒后才下高座归房。这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婚俗,盛行于五代时期,宋代之后失传。

  又次,宋代民间还流行着“拜先灵”的礼俗。新娘进入男家前,男家在影堂(摆祖先画像的地方)中设香、酒、菜肴等,舅姑(公婆)穿起盛装,站在堂上,一东一西相对而立,赞引者把一对新人带到阶下或堂前,主持人进入堂中焚香、跪着酹酒、俯伏、起立。然后祝者跪下宣读:“某(新郎名)以今月吉日,迎妇某(新娘名)婚,事见祖祢〔ni你〕。”祝者起立后主持人再拜,礼毕。司马光说:“古无此礼,今谓之拜先灵,亦不可废也。”(《书仪·亲迎》)

  最后,唐宋时期增加了“牵巾”的礼节。新郎新娘拜堂时,男女两家各出 一条彩缎,打成同心结,表示新婚夫妻将结为一体,恩爱同心。新郎用笏〔hu户〕板挂住一端,新娘将另一端搭在手上,两人相对,新郎倒行而出,先去家庙参拜,再新娘倒行,然后两人牵巾回洞房行交拜礼。此外,原来的“脱缨”,也为“合髻”仪式所替代。合髻是新婚男女进入新房后,各剪下一绺头发,绾〔wan 晚〕成同心结式样的“髻”,作为信物。唐代女子晁采曾作《子夜歌》描写合髻:“侬既剪云鬓,郎亦分丝发。觅向何人处,绾作同心结。”合髻仪式唐宋时颇为盛行,以至“公卿之家,颇遵用之”(《新五代史·刘岳传》)。而“合卺”仪式也演变成了喝交杯酒,即把两酒杯用彩结相连,夫妻对饮。喝完交杯酒后,将双杯掷于床下,如果一仰一合,“俗云大吉,则众喜贺”(《东京梦华录》)。这象征着天覆地载,男俯女仰,阴阳和谐,婚姻美满。

  元明时的婚仪,大多按《朱子家语》中规定的仪式行事,主要有纳采、纳成和亲迎三项。清代则融入了满族婚俗的内容,婚礼主要有相看、插戴(订婚)、过礼(互送聘礼和嫁妆)、婚礼、回门等几个程序。其中也有一些新的仪节。如亲迎之日,洞房前面的地下放一火盆,喜轿须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,据说这是为了避邪。喜轿到洞房时,新郎手里拿着弓箭向密闭轿帘的轿门底连射三箭,这是要赶走跟着喜轿来的鬼怪。在喝了交杯酒后,还要吃“子孙饽饽”。这是一种煮得半生不熟的饺子,新娘吃时有人问“生不生”,新娘必须回答“生”,以此表示能生育后代。

  另外,皇家婚礼历代虽然都沿用“六礼”的基本程序,但由于封建帝王要显示其超乎常人的尊贵和奢华,也就有了一些特殊的地方。皇帝纳后不用媒人,而是命高官为纳后使节,到皇帝本人和皇族尊长预先选定的皇后家行纳采礼。按唐代礼节规定,由太尉担任纳后使节,宗正卿为副使。这是有别于常人的一个方面。其二,迎皇后入宫前还必须举行册立皇后的仪式。按唐礼,皇帝派使节和尚宫、尚服(东宫女官)及其随从,带着制服、宝玺、服饰等来到皇后家。首先由尚宫宣读立后制册,并将制册授予皇后。接着由尚服捧着宝玺和服饰授予皇后。经过册封,皇后地位就正式确立了。其三,亲迎礼规定新郎必须亲自迎接新娘,但皇帝纳后则改为遣使奉迎,这反映了皇帝的至尊地位。按照清代礼仪,大婚之日,皇帝穿礼服乘舆出宫,先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,然后到太和殿升御座,派遣使者出发奉迎皇后入宫。迎亲队伍到皇后家行册立礼后,簇拥着皇后的凤舆返回,经大清门进宫。按清朝定制,此门除皇太后、皇帝可以随时出入外,任何臣民不得擅行,皇后也只有大婚之日才有一次进穿此门的威风。凤舆到太和殿或乾清宫(各朝皇帝不同)后,皇后下轿,正副使臣便完成任务离去。然后由内监、导从命妇伴随,共拥皇后步行到交泰殿。在这里,恭侍命妇接替导从命妇奉迎皇后,皇后改乘八人孔雀顶轿入中宫——坤宁宫,等候与皇帝行成亲礼。之后,皇帝到坤宁宫,行合卺礼,饮交杯酒,大婚即告成。中国古代婚姻礼俗之其他婚仪

    说点什么吧
  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    相关内容
    手机访问网址
    微信关注立身
    立身国学QQ群
    王友三: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
   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:81年,永
    爱父母,五不怨

   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商业行为。
    京ICP备12015972号-6

   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

    缘起      关于立身        著作出版        版权说明        立身通联     友情链接       网站地图        师友建言       企业邮箱
   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