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身国学移动版

 
当前位置:主页 > 礼仪 > 正文

我国古代为何将礼乐并提并论

时间:2019-12-30 00:36     来源:艺术中国     作者:王维堤      点击: 次    
字体: [ ]
导语:礼的最初的意义是祭神,祭神有一定的巫术仪式,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以乐舞迎神、娱神、送神。

 

  礼的最初的意义是祭神,祭神有一定的巫术仪式,除了祭献、礼拜、祈祷、占卜之外,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以乐舞迎神、娱神、送神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音乐,所以‘音乐’的‘乐’和“快乐’的‘乐’是一个字。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中就以音乐、舞蹈、歌唱来悦神并自娱。《尚书-益稷》记了传说中的舜命令乐正夔用“《箫韶》九成”来迎接“祖考来格”,所用乐器有琴、瑟、笙、镛、管、鼗、鼓,柷,敔等,显然是把春秋战国时期的乐队附会到原始社会末期去了,但是在祭祀活动中用乐舞起源很早则是事实。

 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,奴隶主改变了“礼’的内容,用它来为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和巩固等级制服务。最初,大奴隶主仍兼着巫教主的身份,如传说中的夏后启在“大乐之野”“舞九代,乘两龙”,“左手操翳,右手操环,佩玉璜”,“上三嫔于天,得《九辩》与《九歌》以下”(《山海经-海外西经》,《大荒西经》)。说得神乎其神。其实,从这些神话中正可看出夏后启是在祭天,他的祭天活动有一套巫术仪式,他本人主祭,手里拿着翳(羽伞)、环等舞器.还用三个女巫的歌舞献给天帝.通过这种装神弄鬼的巫术仪式,他就可以“代天施命’,加强他的统治.这就是夏初的‘礼乐’,它还带着一定的原始性。

  孔子说,殷代的礼因袭夏礼而有所损益,周代的礼又因袭殷礼而有所损益(《沦语-为政》)。但周礼有了夏,殷二代作借鉴,就更完备了。所以孔子又说:‘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’(《论语-八佾》)

  相传周礼是周公制定的。武王克殷后不久就死了,成王年幼,由周公辅政。六年,天下基本平定了,周公就制儿作乐,用“文治”继“武功”来巩固统治。这也就是后来儒家所说的:“王者治定制礼,功成作乐。”今存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中所记载的周礼繁文缛节很多,不会是西周初年的原貌,但大体轮廓应在当时就确定了。参照《诗经》、《左传》中的有关记载,可知西周制定的礼名目繁多,等级森严,内容不仅是祭祀一个方面,除了天子郊祀庙祀外.还有诸侯觐见、天子宴会、诸侯互见,大夫出使他国、乡大夫宴饮长老贤者等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各种关系的礼仪。按照不同等级,制定不同规格,下不得僭上。享有礼乐待遇的只到士为止,所谓“礼不下庶人”,即使结婚办丧事这些生活范围内的事,不同等级婚礼丧礼的规格就不一样,庶人按规定就不举行什么正式的婚礼丧礼,不准有吹吹打打的乐队。后来《史记-礼书》说,礼是用来处理“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,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”,使之“事有宜适,物有节文”的,其中也提到了“黎庶”,那是经过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,经历了“礼坏乐崩”以后的新观念。可见周代的礼乐完全是为奴隶主所需要的社会秩序服务的。《左传》襄公四年记鲁国的穆叔出使晋国,晋悼公奏乐迎接他,先奏《肆夏》之三,穆叔不上前拜见;再歌《文王》之三,穆叔仍然不上前拜见,最后乐工歌《鹿鸣》之三,穆叔才上前拜见晋悼公。《左传》没有解释其中的道理,《国语-鲁语下》比较详细地记了穆叔的话,原来用钟鼓奏《肆夏》是天子宴请诸侯用的乐,歌《文王》是诸侯相见用的乐,歌《鹿鸣》才是国君接待大夫的乐。春秋的时候,晋国用乐已经僭越了,所以穆叔对规格太高的接待不敢领受。

  儒家从理论上总结了周代礼乐的作用,并且竭力想阻止礼坏乐崩的进程;儒家重视乐的移风易俗的作用,把乐分为治世之音。乱世之音和亡国之音三种。治世之音,就好比西周的礼乐,是用“圣人之道”来抑制“小人之欲”的和乐;乱世之音,就好比春秋时流行于郑国,卫国的一些通俗音乐,大多与男女情歌有关,孔子斥之为“淫声”;亡国之音,就好比殷纣王命师涓(一说师延)作的长夜靡靡之音。但是,孔子所提倡的乐以成教的主张,在当时的统治阶级中就行不通。他在鲁国一度任大司寇,代摄相事,就是因为鲁君终日观女乐而怠于政事,这才弃官出走,周游列国的。他的弟子子夏对魏文侯讲古乐能“修身及家,平均天下”的作用,魏文侯老实承认:“寡人听古乐就想打瞌睡,听到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了。”

  但是,儒家的礼乐思想是适应统治阶级需要,为巩固君臣上下尊卑长幼男女的秩序服务的,所以后来在封建社会中每次改朝换代,都免不了要制礼作乐一番,来巩固皇朝的统治。汉代统一天下以后,叔孙通制礼仪正君臣之位。比如祭宗庙时,第一步是迎神,这时奏《嘉至》之乐;第二步皇帝入庙门,乐奏《永至》;第三步上祭品,乐工唱《登歌》;第四步神明飨毕,奏《休成》;然后皇帝在东厢就酒,奏《永安》之乐。汉高祖是穷人家出身,哪里消受过如此隆重的礼节。唐山夫人又用楚声为他作《房中乐》。怪不得他要悦而叹曰:“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。”

  《礼记-乐记》说:“乐(音乐)者,乐(欢乐)也,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”儒家提倡:乐在宗庙之中,君臣上下同听之,则莫不和敬;在族长乡里之中,长幼同听之,则莫不和顺;在闺门之内,父子兄弟同听之,则莫不和亲。礼严格地区别等级,乐则能在感情上气氛上起到一定的调和作用。所谓“乐者,天地之和也;礼者,天地之序也”。二者相须为用,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,这就是我国古代将礼乐并提的原因。我国古代为何将礼乐并提并论

    说点什么吧
  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    相关内容
    手机访问网址
    微信关注立身
    立身国学QQ群
    王友三: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
   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:81年,永
    爱父母,五不怨

   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商业行为。
    京ICP备12015972号-6

   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

    缘起      关于立身        著作出版        版权说明        立身通联     友情链接       网站地图        师友建言       企业邮箱
   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